大学体育教育中心:师资雄厚,课程丰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23 15:18:54  阅读次数:35

执行院长——王悦

党支部书记-耿媛媛

教育副院长——李哲

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朱训涛

4. 教学状况

大学体育教育中心下设篮球教研室、排球足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拳击体操教研室、选修课教研室。共有讲师4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占24.4%,讲师25人,占61%,助教6人,占14.6%。硕士以上学历(含在读硕士)教师17人,占41.5%。建立了63门课程的“体育课程库”,其中理论课23门,实践课40门,目前已向学生开放42门课程,其余21门课程正在规划中。

5. 师资队伍

1.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体育系十分注重大学体育教育中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不同类型的技术业务学习、培训和进修,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体育系讲学。经过多年的培养,大学体育中心所有教师均具备一门课程的授课资格,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具备两门以上课程的授课能力,30余名教师承担学校选修课程的教学。

“源文件”=0>

华东理工大学

2.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体育系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岗前培训和两年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迈出扎实的步伐,走上教学岗位。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评比、研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经验。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和组织的培养、帮助,逐步成为教学一线的重点课程、特色课程教师。

六、课程设置

为改变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大学体育中心以课程内容改革为突破口,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一、二年级必修系列课程中大学体育篮球1,针对学生兴趣开设“特色必修课”,针对身体疾病学生开设“健康体育课”,针对想提高身体素质的学生开设“素质提升班”(现改为留级班)。

体育系始终坚持“学生在校期间要继续接受体育教育”的教育理念,为保证广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在三、四年级均开设了可选的选修课。

为了满足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需求大学体育篮球1,大学体育中心老师还为本科生开设了理论公选课课程。

1985年开始实行的“晨练晨跑制”最早在全国高校作为经验推广。但由于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安全问题的出现,“晨练晨跑制”已不适合现在的管理要求。因此,体育部正在采取新的形式来取代原来的“晨练晨跑制”,但金山校区仍在实行。进入新奉贤校区后,将恢复“晨练晨跑制”。

7.教学管理

质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证,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规范、标准化、有序化,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完善制度建设

体育系的教学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即体育系-大学体育教学中心-教研室,并设有教学秘书、学术管理岗位。在教学管理上,岗位职责明确,并依据学校各项管理文件,结合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2. 加强质量控制

1.建立督导小组观课制度

建立督导组听课制度,充分发挥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组成听课、听课督导组,协助监控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职责制度

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值班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针对运动损伤也制定了相应的预案,确保运动损伤的处理更加科学合理。

3.学生评价体系

他们除了督导检查课堂,还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实施学生评比,多年来,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的教师在学生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八、教学成果

大学体育教育中心认真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广泛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工作,注重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学体育教育中心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2003-2004学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7.02%,2004-2005学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9.26%,2005-2006学年合格率为99.66%;1998年“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软件荣获上海市科委颁发的“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2001年因开创高校体育工作新局面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因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体育学科发展空间荣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王越教授主导的《大学体育》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乐文新副教授主导的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创新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与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体育系自1984年起执行学校体育教学规定,当时基本教学内容以田径项目、篮球、排球为主。1989年大学体育篮球1,为推行终身体育,体育系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学四年连续体育教育”概念,成立基础教研室和专门教研室,在全国率先实行体育选修制,实行多课程、多时段、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立体化教学模式。[1]

体育课程内容也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田径项目拓展到现在的田径、篮球、排球、网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女子健美操、女子艺术体操、男子棒球、女子垒球、游泳、太极拳、健美、拳击、轮滑等20多个项目。体育系多次被评为全国、上海市体育工作优秀单位,在1996年京津沪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中,体育系被评为满分的全国优秀体育教学单位,历年被评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工作优秀单位。[1]

九、荣誉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特色鲜明,形成了以乒乓球运动为主要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体系,拥有教育部批准的乒乓球、篮球、田径、网球、武术、射击等6支高水平运动队。体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以乒乓球运动为主要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体系。1990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成立时,华东理工大学被确立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分支机构——乒乓球协会,同时学校还被确立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单位和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单位。1992年,华东理工大学组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九届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女队夺得多个冠军。此后,华东理工大学多次组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并在各项赛事中夺得世界冠军。[1]

2000年,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这是我国首次独立承办的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学校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夺得了除男队外的其余6枚金牌。2004年第十五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更是夺得了5枚金牌。1997年国际乒联恢复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时,华东理工大学女队首次作为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并作为唯一一支业余队伍取得了女队第六名的优异成绩。在此过程中,学校乒乓球队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如铁雅娜、高军、张瑞、乔云萍、吴娜等世界著名选手,以及于静蔚、焦永丽、田芳、崔晨梅等国内知名运动员。2006年,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的两支女队双双进入2007年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创造了乒超联赛历史上的奇迹。

华东理工大学篮球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1996年起,学校篮球队、武术队、田径队、网球队、射击队等也在国内各大比赛中取得佳绩。自1999年起,体育系高水平运动员全部进入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习,并于2000年成立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专班,由体育系统一安排管理。

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体育研究与创新方面独具特色,不断探索学科发展,成立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所,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运营与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为政府体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机构、俱乐部、体育产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管理机构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分析、政策咨询、商务管理、教学科研人才。结合学校理工学科特色和材料行业优势,成立体育材料研究、应用与推广中心,以《中国体育材料与装备》杂志为技术、服务和推广平台,主要面向体育器材与材料的开发、研究与检测。体育部产学研结合,成立全国首个体育新材料研发中心,标志着华东理工大学在成为国家级体育材料研发基地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标签:大学体育篮球1